<
新辣文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大明嫡长子 > 大明嫡长子 第589节
    这是一种底气,一旦遭遇灾祸、荒年,不至于把人饿死。

    朱厚照也是到了古代,才逐渐理解古人对于荒年的恐惧,因为生产力不足、运输条件不够,一个区域千里旱灾,上百万的人一旦饿肚子,去哪里找那么多多余的粮食?又得多少马、多少人、多少车才能运过来?

    所以说刘健提议要去看,朱厚照还是很愿意的。

    作为皇帝他应该为地方官员实施的这种工程站台,地方也不远,就选择济南府下面的历城县。

    朱厚照答应了后天去。

    今天就算了,毕竟是皇帝,在宫外临时出行哪里那么容易。

    而且他今天也有今天的事情要做,毕竟让那么多人过来了,总不是听他絮叨这么几句就马上让人走。

    实际上,在朱厚照的概念里,他应该是听众,地方这些官员才是主角。

    反正是出了宫了,时间富余,他便想着……那就花些时间吧。

    于是他对着在场的官员说道:“两年一次的大朝会,你们当中许多人都没机会。这次朕既然来了山东,各府、县的主官也都在,那么朕就耐心些。听一听各位知府知县有什么想对朕说的。刘健,你说这些大小官员都是干练之臣,那么朕就随意点了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当然可以。”

    “好。那……还是先让这个临朐的关知县说完吧。不限范围、不限内容,也不要考虑你只是个七品官。就将你心中最想对朕这个皇帝讲的,说出来。”

    随驾的大臣们都已经习惯了。

    正德皇帝出招,从来都是意料之外。

    就是这个关延卿自己怕是也没想到他还有直接向皇帝进言的机会,所以他很是紧张,嘴唇哆嗦的看向刘健,“中……中丞,下官这……”

    “陛下问什么,你便答什么。事君以诚即可,这有何难?陛下一代圣君,你不必害怕。”

    朱厚照含着笑意撇了一眼刘健,这高帽子给他戴的,等下要发火也不好发火了。

    “好。那陛下,小臣今日就斗胆进言。”

    “直言即可。”

    砰。

    关延卿磕了一个头,随后直起上半身并拱手,“小臣以为,陛下登基十年,国力蒸蒸日上,天下流民年年减少,尤其山东一地,更是如此。所以要说最想与陛下言的,不是田地、不是断案,而是礼教。”

    “礼教?”朱厚照有些意外。

    “是。鹦鹉能言,不离飞鸟;猩猩能言,不离禽兽。今人而无礼,虽能言,不亦禽兽之心乎?臣观陛下治国,富民、强军之策,未有帝王能出陛下之右。但正如《礼记》所言,人之所以为人,而不为飞禽走兽,乃是因礼。臣……臣窃以为,陛下重物质而轻礼教,长久下去,或为之患。臣品阶低微,见识浅薄,若有冒犯之处,请陛下责罚。”

    “恩……”

    朱厚照眺望着远方,也是在思考了。

    关延卿仅是个知县,不过他说的好像也不能说不对。

    因为他来自于一个信仰物质的年代,十年的时间,治国的各个细节肯定处处展露着他的信仰。

    “你们以为如何?”皇帝问身边人。

    王炳回禀说:“臣以为此人胆大包天,狂悖妄言。陛下治国并未重物质而轻礼教。岂不闻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?陛下让老百姓吃饱了饭,接下来才好谈礼节。”

    “关延卿你对此作何应答?”

    这个青年说道:“山东历经十年大治,更有红薯奇物,虽不敢说十成,但八九成的预备仓都装满了粮食,八九成的百姓也都不必有饥饿之苦。可山东作为孔庙之地,礼教并未大兴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,此臣之过也。”刘健立马告罪。

    朱厚照则摆摆手,他不在意,“朕多年来一直强调务实,不过这几年来渐渐觉得有时也该务务虚,务实是低头干活,务需是抬头看路。今日诸位可畅所欲言。”

    他自己觉得关延卿的话有些道理。

    物质是重要,但在物质当头的年代里,人活着要有一种精神。否则吃饱了开心,开心到饿了就吃饱,那是猪的生活。

    而他那会儿有十二个词、二十四字的价值观,那么这会儿他作为皇帝应该引导大明的子民具有哪一种精神品质?

    精神。

    这两个字的力量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。

    它在那种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候,往往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。

    比如说,他是不是应该给予‘汉’这个民族更为具体的内涵,完整的构建民族的概念,主权国家和领土的概念。这些是一个现代国家的基本要素。

    但在16世纪,几乎还是一片空白。

    这种精神上对同一概念的认同,在现实中可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凝聚力,在可预见的未来,或许还可以避免汉人再一次丢失中原的悲剧。

    而关延卿一听皇帝并没有震怒,心中安稳了一些。

    其他人也是如此,他们基本都害怕正德皇帝,因为威名太盛,不过亲眼看到之后又觉得不愧有圣德贤君之名。

    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,真的指出皇帝施政可以改进的地方竟然还能活得好好的。

    这就是盛世给予皇帝的自信,因为我的功绩是实实在在的,你说两句就没啦?只有嘉靖皇帝,一辈子是既当婊子又立牌坊,所以叫海瑞一揭,直接抓狂了。

    于是这一天,济南城的巡抚衙门,几十位臣子在皇帝面前争辩的极为激烈。朱厚照虽然没有直接参与,但听得很仔细。

    而更多没能参加、只是听闻的乡贤文人,则将这场盛会冠之以‘君臣观礼’四字,并且迅速深入人心。

    其内涵就是文人们对于一种圣君的期盼,从秦始皇到现在都很少有这样的场景发生。

    也许到了几十年后,会有人留恋当初,追忆过往呢。

    第六百四十六章 何为中华?

    如果是正德三年、五年,有人谈到礼,这个词可能会在朱厚照的脑海里闪烁一下,但不会有太多的重视,可眼下已经正德十年。

    说一句物质极大丰富,这肯定不对,但国力确实有较大的增长,而与此同时,一个新的问题也出现了。

    就是之后是什么?

    朱厚照在行宫里和臣子们宴饮的时候,就在说:“朕每读唐史,都会觉得安史之乱尤为可惜,繁华鼎盛的王朝一夜之间变得破败虚弱。与此相比,汉初经历了文景之治以后,并没有这样的内乱,不过武帝开疆拓土,功绩自然彪炳史册,可国力确实也耗费大半。似乎扩张、衰败这就是答案?

    所以也许没有安史之乱,大唐也会一天天将国力消耗殆尽。这个问题往深处想……各位爱卿,你说我们汉人究竟是个怎样的民族,所建立的又是怎样的王朝?是不是永远这样演进下去?分久必合、合久必分,那么我们君臣今日所积攒这些军力、民力,是不是也会在一场大战之后消耗一空?”

    这一点就较为深刻了。

    有时候还不能这么想,就像一个人一样肯定都会死的,生老病死这是规律,但不能就此消极下来。

    “盛极必衰、物极必反……水满则溢,月满则亏。诸位爱卿,大明朝到了今天这个地步,有些问题是需要思考的。这涉及真正的国政,比如说西域、蒙古,明军去将那里打下来,朕可以自信的说不是难事,这是一种功绩。不过朕今日听了关延卿等一番讨论,忽然觉得除了君王和将领的功绩这个理由,咱们应该再挖出一些理由来。”

    王炳、杨廷和、刘健……大臣们听了以后也都纷纷冥思点头。

    王炳道:“臣在当兵部尚书的时候,如何击败鞑靼是最要紧之务。当时就有人和臣探讨过,草原上也存在同样的循环、或者说是困境。”

    朱厚照抬头,“喔?是什么?”

    “草原人天生都是逐水草而居,一地吃完则去下一地,若是水草丰盛,则人丁滋生,牲畜繁衍,于是走向兴盛,可繁衍到一定的程度,水草的消耗赶不及生长,于是部落与部落之间开始争斗、这样人口又迅速减少。换句话说,老天爷赐予他们的那片地,天生就有一个承载的上限。”

    杨廷和等人听了纷纷点头,“当年太祖皇帝洞见万里,也曾说过胡虏无百年之国运。”

    朱厚照则借此提出一个问题,“草原有上限,咱们汉人有没有?两京一十三省耕地是有定量的,盛世之时人丁滋生,一旦到了上限,大明的子民又将如何?”

    “恩,陛下今日所言确实发人深省,其中蕴含的道理事关王朝兴盛,不可不察。”王炳奉承道。

    “这都是今日山东替我等找到的契机啊。”

    刘健谦逊表示,“此皆陛下励精图治之功。”

    “总之,朕今日是有所得的,山东没有白来,京师也没有白出。所以说你们就不该天天把朕关在紫禁城中。这个,介夫啊。”

    “臣在。”

    “这件事你来办。什么意思呢?朕是觉得关延卿所说的‘礼’之一字,确有必要引起重视,这是个好建议啊。所谓听闻纳谏,他虽然说的辛辣,但对的话,朕不得不听,也不能不听。但重物质,朝廷可以开垦更多土地,种下更多粮食,可要重礼,究竟要怎么做,做到什么程度才够,这些问题都需要探讨和思考。

    关延卿借用了《礼记》的话:今人而无礼,虽能言,不亦禽兽之心乎?朕觉得要与时俱进,更具体一些,比如说西洋人,他们的礼就和咱们的不同。所以这句话今日应该这样讲,今汉人而无礼,虽能言,不亦禽兽之心乎?”

    杨廷和一向脑袋清醒,他点点头,“陛下的意思,是要朝廷明晰汉人应遵守的礼节。”

    “不,不,不要用遵守这个词。”朱厚照仔细思考一番,“用民族特点,能区别于西洋人的民族特点。比如说忠诚、孝顺,这是古之先贤便推崇的,我们这些后人同样不能忘记,不仅不能忘记,而且要继续宣扬下去。此外,还有儒家、道家,这些都是西洋所没有的。

    如果说坚船利炮那是看得到的具体成果,那么这些文化概念,以及汉人同样所形成的共识就是无形的资产,是这些无形的共识将我们紧紧的绑在一起。西洋人他们的记忆里没有华夏、没有孔孟,没有秦皇汉武、没有唐宗宋祖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这样的话题越是往下讨论,越是觉得是很深的内容。

    但朱厚照觉得很有必要。

    为此他还在济南多停留了几天,就是要借着这股劲头……哪怕不能一夜之间就把问题说透,但至少有个方向。

    而这个问题的高度被皇帝一再拔高。

    因为现在的大明和历史上的已经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开海之后,大量的大明百姓走了出去,也有大量的海外人进来。

    其实我们中国人没感觉,因为我们的文脉够长,文化够强,可以抵挡得住文化的冲击,尽管有许多地方也败下阵来。

    实际上,有的国家和民族已经被冲击的七零八落了。

    比如说韩国,他自身没有底蕴,在儒家文化影响他的时候,他就长得像儒家,在西方文化冲击他的时候,他又在各个领域努力呈现出西方的样子,整个国家在这个层面败下阵来。然后在转换的时候搞得乱七八糟,现如今自己人看不懂自己的历史,在极度自卑和莫名其妙的自负中逐渐扭曲。

    其实在我们自身的内部也存在这样的案例,比如很多少数民族即便暂时在军事实力上强过中原王朝,但它统治集团的内部总是忍不住要汉化。一旦汉化,等到它再衰弱,这个民族可能就消失不见了。

    这就是文化的力量。

    所以大明今天面对这种变化,需要朝廷重视需一点方面的建设。

    构建自己的民族概念,强化自己的文化自信,在这个过程中让数千万大明百姓形成一个共同的信仰和认识,从此以后作为一个凝聚力强大的族群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。

    这是个很大的课题,朱厚照一个人无法包揽,此外还需要和16世纪的现实结合起来。所以他让杨廷和来主抓。

    “这件事……就放到南直隶来做吧。”皇帝背着手,在屋子里来回踱步,“纲举目张啊,朝廷先颁布一个纲领,先把大明的事说好说完整。当年太祖皇帝提出过,驱除鞑虏、恢复中华。归我者永安于中华,背我者自窜于塞外。这个中华,具体又是指什么?”

    杨廷和自是知道皇帝越发重视这一点,因而不敢大意,说道:“值此内外交流日益频繁之际,陛下今日之所为不仅恰到好处,亦会造福于后世!”

    王炳也道:“臣以为可以再论述一下背景。今日之寰宇世界,也是国与国、民族与民族相争的世界。”

    所谓相争的世界是现实。

    而应对这种竞争的现实,自然而言的演进就是要争抢民族生存的空间,只是王炳暂时还没那么讲或者他自己也没想到。

    “不错不错。”朱厚照满意的点头,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,“那么此事便先这样定?介夫你来执笔,到南直隶的时候向天下宣读。等之后回到京师,再具体商议细节、路径和目标。如何?”

    两个老臣同时行礼,“是!”